国学哲理 | 福祸相依 非吉非凶

      
     
           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。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!”(《道德经》)

      灾祸之中隐含着幸福,幸福之中潜藏着灾祸,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绝妙说明,特别凸显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转化。祸福是纠缠在一起的浑然统一体。

      《韩非子·解老》:

      “人有祸,则心畏恐;心畏恐,则行端直;行端直,则思虑熟;思虑熟,则得事理。行端直,则无祸害;无祸害,则尽天年。得事理,则必成功。尽天年,则全而寿。必成功,则富与贵。全寿富贵之谓福,而福本于有祸,故曰:‘祸兮福之所倚。’以其成功也。人有福,则富贵至;富贵至,则衣食美;衣食美,则骄心生;骄心生,则行邪僻而动弃理。行邪僻,则身死夭;动弃理,则无成功。夫内有死夭之难,而外无成功之名者,大祸也,而祸本生于有福,故曰:‘福兮祸之所伏。’”

      当人面临所谓的“祸”时,说明事物处于显然的灾难之中,“福”则是处于从属位置,处于潜态;当人面临所谓的“福”时,说明事物处于显然的良好之中,“祸”则是处于从属位置,处于潜态。

      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对立面转化的,好事必定转成坏事,坏事也可以转成好事。


     
      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的是古时住在边塞的一位智者,面对得失,思虑深远。自己的马走了,老人反而以为不一定是坏的事;后来自己的马回来,还带回一匹好马,老人却充满忧虑;儿子骑马摔断了腿,老人也是认为“安知非福”;直到后来,儿子因腿残疾免于后役,得以保全性命,老人的智慧得以证明。种种变故,都证明老人的深谋远虑是正确的,以此说明福祸相依的道理,含义深远,值得回味。

      “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;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”(《周易·系辞下》)

      吉凶,是人们考量在社会活动中面临或获得的人事物,对自己产生的阶段性作用,而得出的定义或结论。这样的定义,符合人的利己性,本身无可厚非。

      只是如此吉凶的定义,都是建立在自己阶段性的愿景上,缺少长远性、持续性和前瞻性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今日所面临的吉凶,至明日却演变成凶吉。


     
      若要让人生处于长久的吉祥顺畅,远离横祸灾殃,就需要跳出短促的目光,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全局,放下眼前的执念,视吉凶如日月相推、寒暑相间,不以个人的得失好恶来定义,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战略方案,来指导自己前进的步伐。

      我们都希望心想事成,都希望事情能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,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。花好月圆的大结局是最好的了。

      但事情并非都能如我们所愿,有很多的理由、条件、原因甚至借口,会导致事件违背我们的意愿,甚至出现我们最不希望发生的后果。

      前者,自然是“福”所指代的含义,而后者,就是我们所不希望的“祸”了。但不管是福是祸,一旦发生,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。在很多时候,人与自然相比,显得那么渺小,更别说再加上复杂的社会关系了。

      但有一个东西可以改变,那就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。在得到“福”的时候,我们能保持平和的心态,而不是得意忘形;在遭遇“祸”的时候,我们能从容面对,而不是悲痛欲绝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当好运过去之后,我们也能坦然地面对生活,当厄运来临的时候,我们还能够找到自我。这是最珍贵的人生体验。


     
      一位劳动模范,在遭遇下岗的挫折之后,开始了自己创业的努力,最终当上了公司的老板。那么下岗这件事情,对他是福还是祸呢?

      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,而在于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。
      作者|郑昭易

      百年国学,沧海桑田;沉浮升降,几盛几衰。国学之知识,不可不知;国学之魅力,不可不悟;国学之精髓,不可不察。学国学,可明得失、鉴是非、知兴替、辨善恶,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。咨询加微信xinyan15001119877

      关注是一种陪伴|分享见证实用